当前位置: 首页> 足球新闻>卡塔尔世界杯决赛综述:亘古以来的最伟大战役·贰

卡塔尔世界杯决赛综述:亘古以来的最伟大战役·贰

作者:NBA直播吧 | 2023-12-22 18:08:31

相关阅读:

卡塔尔世界杯决赛综述:亘古以来的最伟大战役·贰

卡塔尔世界杯决赛综述:亘古以来的最伟大战役·零

卡塔尔世界杯决赛综述:亘古以来的最伟大战役·壹

比赛战术评论第二部分:

用人层面,阿根廷主帅斯卡洛尼和法国主帅德尚同样难分高下,前者极富想象力的变招赢得了先手和绝杀机会,后者更主动的纠错也换来了变被动为主动的收益,并一度险些绝杀比赛。

此前说过,德尚本届杯赛用人不疑值得赞叹,让人艳羡的是,他手里的牌的确太好……

伤了坎特,楚阿梅尼顶上;

伤了博格巴,拉比奥特顶上(后面还有贡多齐在排队);

伤了卢卡斯·埃尔南德斯,弟弟特奥·埃尔南德斯顶上;

伤了本泽马,吉鲁又堪大用;

唯一没法解决的就是伤了恩昆库……走就走吧,穆瓦尼顶上。

德尚这手牌简直不要太好。本届世界杯正赛一开打,人人都看到了,法国队在各个位置都有后备队员迅速崛起,即插即用不说,还真的都输出了过硬的比赛质量。

牌好当然也有烦恼,第一个烦恼就是这些球员的“小九九”。

不少一线轮换球员即插即用后坐稳了主力位置,明白自己责任在肩,同时也清楚一个对自己有利的事实:

打上首发,比赛赢得越多,身价就越高,千万不能受伤。

基于上述原则,到了决赛,反正“我”之前首发就少,或者“我”四年前干脆没打过,经验不足嘛,那好说,常规主力的队友们出多少力,“我”比赛时依葫芦画瓢,也出多少力。没毛病。

这是卫冕冠军决赛前40分钟没有全功率输出的第一个原因。

第二,轮换主力和常规主力毕竟不能比,后者经历过一次世界杯夺冠,明白决赛该怎么打,关键一点:对手的比赛强度只要被我摸透,那么我可以看菜吃饭:

只要比赛强度始终比对手高一点点,就能占据主动权,不需要一上来就全功率输出(我已经是世界冠军,谁还配得上让我全功率输出)。

上述论点可以回看四年前的俄罗斯世界杯八分之一淘汰赛,高卢人全场全功率输出,通过反击快下摸清了阿根廷的底子;而四年前的决赛,法国队上半场和克罗地亚大打对攻,全功率输出一个小时,下半场格子军的体能断点被他们捕捉到,在控制比赛强度的前提下轻松大比分获胜。这一系列骄人战绩,成就了世界杯冠军队的自信——

如今卡塔尔世界杯决赛对阿根廷,大可以照方抓药,先摸个底看看对方有多少比赛强度,然后再决定自己输出多少强度。

这是卫冕冠军决赛前40分钟没有全功率输出的第二个原因。

德尚的第二个烦恼即源于此。淘汰赛一路打过来,最难啃的英格兰都没能挡住法国,所以他不能公然指责弟子们“挤牙膏式输出”几乎等于变相怠工。毕竟球员们还要面子的。

然而世界杯决赛的性质毕竟不一样,由不得这些拿过冠军的场上队员“量入为出”,对手不仅仅是阿根廷,还是梅西率领的阿根廷。35岁“高龄”能把队伍拉扯进决赛,是史无前例的,除了自己能力依然超卓,更重要的原因当然是:

这帮小伙伴确实拥有不俗战力。

当然,以阿根廷的整体实力,多数队员并没有在淘汰赛阶段输出让人信服的表现,大家都在互相研究,是故法国队的首发们这样决策也没错。德尚果断换下登贝莱和吉鲁以后,下半场整支队伍的比赛强度立刻提升了两个档次,维持到姆巴佩扳平比分为止。可见高卢军团对潘帕斯雄鹰能兑现多少比赛强度基本了然于胸。

亏就亏在战术被动上。迪马利亚在左路不但让孔德相当被动,还顺手欺负登贝莱年轻,赚到了点球。这是第一个战术收益。另外不能忽视的是:

到了决赛,阿根廷队员的比赛专注度和奔跑强度越来越好。

继续回到比赛当中。

上半场16分07秒,以德保罗的突然前场逼抢为开始,阿根廷人准确捕捉到了法国人一直存在、却没有被任何对手充分利用的漏洞:特奥和姆巴佩之间的呼应不好,存在空当。

断球之后德保罗立刻传给梅西,这次守转攻阶段的效率非常高,以至于法国的后腰球员根本不及回援。如上图所示,拉比奥特的前插致使楚阿梅尼成为单后腰,当阿根廷迅速完成守转攻,法国队的中后场防守陷入全面被动,仓促回防之下放空了禁区中路,后插上的迪马利亚获得了射门良机。

这两张截图可以看出法国人慢热的比赛特征,即便姆巴佩已经回防到禁区弧顶,却一直在看着阿根廷前场四人的反击展开。他离迪马利亚最近,竟然不舍得付出体能去防守。

16分07秒阿根廷守转攻完成后,反击快下的慢镜头回放截图如上。法国整条后卫线被阿根廷两名进攻队员带走,其中德保罗倒三角回传瞬间,阿尔瓦雷斯试图中路抢点接应,法国队单后腰楚阿梅尼跟住了梅西,但左路后插上包抄过来的迪马利亚根本无人看管。

让人不能接受的地方在于,姆巴佩回追一段距离以后竟开始充当看客,仅这一个点就反映出高卢人的“慢热”多么可怕。

这次反击让阿根廷人意识到,迪马利亚“左倾”已经获得效果,需要持续施压。职业球员的鼻子和狗一样灵,对场上形势的判断非常敏感,一两次进攻和防守的试探,就能有非常准确的结论了。更何况,场边指挥的主教练和助教团不需要花力气奔跑,能把攻守两端双方如何输出强度给猜透了。

法国“贵为卫冕冠军”,肯定不是善茬,也意识到迪马利亚这个点存在巨大的威胁,上半场20分10秒,他们的调整给出来了:中后场快速回收的策略不变,尝试变阵4-4-2菱形中场,其实是4-3-1-2的“运动版”,试图通过登贝莱回收增加右路的防守人头。

从上半场15分钟到20分钟的短短5分钟里,双方一直在频繁试探彼此的“深浅”。阿根廷反应迅速,见招拆招,用大范围的横向传球扯开赛场宽度,将重心放到中路和右路——即法国队防守的左路。

过了15秒,阿根廷前场不想强打,回传中路跟进的奥塔门迪,再次进行组织。此时法国队三线深度回收,让出本方半场的大片区域,“格里兹曼回撤”已经祭出,他本人盯住20号麦卡利斯特,卫冕冠军从4-4-2菱形中场快速变阵4-4-2平行中场。

其中最关键的一个点,9号大吉鲁跟住了对手的后腰24号恩佐·费尔南德斯,这个应变是防止对方轻易通过传跑,把球转移到右路,属于高阅读能力的体现。接下来,11号登贝莱马上跟住对方助攻上前的3号塔利亚菲科,迪马利亚尽管在左路获得向前的空间,但法国队后卫线随时增兵到本方右侧,防守人头还是会更多一些。

这个时候,阿根廷无论左路、中路还是右路,看上去都没有办法迅速获得优势。

很多人忘了,潘帕斯雄鹰并不是欧洲队伍,他们在两个边路打不开局面的情况下,会果断尝试中路渗透。这是南美球队最厉害之处,何况他们还有梅西这个大杀器(当然老是老了点儿)。作为防守方的法国队一旦跟不上对手的提速,局部防守就会出现问题——

迪马利亚由此从登贝莱身上赚到了点球。

“天使”边路获得一对一机会的运转过程如上图,上半场20分41秒,阿根廷佯装回撤,突然发动了一次中路渗透,由24号恩佐·费尔南德斯持球后摆脱吉鲁的防守,迅速向前。法国队比赛强度不足的问题因为战术缺憾得以充分表现:

1.阿根廷后场的奥塔门迪持球时,格里兹曼个人往前压,但回防不及时,致使对手20号麦卡利斯特表面处于法国队三人包夹之中,实际上无人防守,如上图。

2.基于要点1的理由,是楚阿梅尼和瓦拉内在盯防阿尔瓦雷斯,拉比奥特和于帕梅卡诺在盯防梅西,麦卡利斯特只能由孔德来补防,这就给迪马利亚的边路插上留下了空当。

点燃战火时,看上去迪玛利亚远离了交火密集区,但这招伏兵在本次攻防当中大占便宜。中路渗透的传跑和对位防守,其实是双方对既定战术理解和执行的较量;阿根廷通过不讲理强打,加上有梅西吸引火力,将“格里兹曼回撤”这一战术分支存在的问题最大化:

格里兹曼回撤是回撤,但同样存在看菜吃饭的通病。

所以,到底是“格里兹曼回撤”更好使,还是梅西的存在感更强,决赛当中第一次分出了高下。

如上图,20分43秒,由于格里兹曼没有盯住麦卡利斯特,给他“强行蠕动”到了孔德身前,孔德再跑过来想干扰就晚了。法国队中场防守在对手强行发起的运动战当中处于全面被动——

由于协防到位率不够,恩佐·费尔南德斯传球的时候,阿根廷有三名进攻队员身处法国中后场两条防线之间。从左到右分别是20号麦卡利斯特、9号阿尔瓦雷斯、10号梅西。

而楚阿梅尼和拉比奥特在短短2秒内完全失位,就算他们判断对了防守重心和即将持球的队员,也无法避免阿根廷前场形成中路3打4。

让对手前锋直接面对本方后卫,是现代足球防守战术的大忌,更何况此次攻防,格里兹曼的防守态度远不如回追了至少15米的大吉鲁,楚阿梅尼和拉比奥特看到格里兹曼不上前压迫,更是一脸懵,可见法国队的比赛强度有多松散。

随后麦卡利斯特直接敲给中路的阿尔瓦雷斯,后者飞起一脚分球到左路,于是迪马利亚迅速跟上,在左路底线附近迅速形成和登贝莱的一对一,果断突破赚到点球。

点球的分析不赘述了。登贝莱这货本来看到塔利亚菲科没啥威胁,心里先放下一半,再一扭头瞥见迪玛利亚已经下底,气急败坏去追,被对方潇洒地耍了个扣球变向,又梗着脖子往禁区里冲,仓皇之下就犯错了。

主裁判马齐尼亚克的视野好到令人发指。“登贝莱一伸手,便知有没有”。

落后一个不可怕,可怕的是从0:1往后到0:2的14分钟里,高卢人依然无法立刻提升比赛强度,去应对战术上的被动。

比赛强度是全方位的概念,以球员跑动强度作为基础,传球、无球接应、对位防守、换位进攻等各方面全部要有可观输出,才算得上“提升”。这14分钟里面,法国都干了些什么呢?

梅西此前没少和特奥纠缠,28分26秒他右边路得球,果断个人突破。法国队立刻给出了拉比奥特、姆巴佩、特奥三点包夹。战术执行力是体现出来了,但执行效果就……

2秒钟以后,提速的拉比奥特协防到位了,特奥也封住了梅西的急停变向。可是,姆巴佩就在两名队友身后干瞪眼看着。一支冠军级球队如果有一个人(格里兹曼)防守强度下降,已经很不能接受了,现在竟有两名队员的防守强度都提不起来——这可是世界杯决赛!德尚再怎么爱材也不可能无动于衷。

让德尚更不能接受的,是第二个丢球的全过程——这短短8秒,法国队的贡高自慢一览无遗。

35分11秒,阿根廷右后卫莫利纳向中路麦卡利斯特的直接一脚传球,源于法国中后卫乌帕梅卡诺在左路边线停球太大,马上遭遇阿尔瓦雷斯的高速逼抢,他又不想给对手一个更靠近中线的界外球,于是将球打高,救回到场内,反而被莫利纳得到。上图就是乌帕梅卡诺起高球的瞬间。

先要说一句,35分11秒莫利纳不停高球直接一脚传给麦卡利斯特,体现出了极好的比赛心态和基本技术运用效果。这就是为什么整天强调从小培养强压力下技术的稳定运用,到了高水平决赛,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的是有没有正确地日积月累。

这次进攻的第二策动者,是来自英超下游球队布莱顿的核心——现在已经是豪门利物浦的10号球衣拥有者。也许因为他当时名气太小,也许因为在这个区域法国队有多达三名球员(格里兹曼、拉比奥特、楚阿梅尼)可以随时对他进行防守,卫冕冠军一开始对此人可能产生的威胁浑不在意。

麦卡利斯特一个人当然没有什么威胁。可他的身后是梅西,此时还没有出现在上图的镜头范围内。前者接球过程当中有一个非常快速扭头看向前场的观察动作,分明在找梅西的位置。

35分13秒,麦卡利斯特抢在格里兹曼、拉比奥特、楚阿梅尼三人形成包夹之前(这三人都在各自指望彼此能回抢),直接将球顺给回撤的梅西。这时候乌帕梅卡诺和瓦拉内立刻明白大事不妙,纷纷提速包夹阿根廷队长。在右后卫特奥反应过来之前,阿根廷9号阿尔瓦雷斯已经在右边路提速,形成摆脱,准备去接应梅西的传球。

我们常说比赛中的体能运用要合理,阿尔瓦雷斯、麦卡利斯特和梅西在此次“守转攻”过程中的跑动节奏和体能输出,就是典型案例,尤其是阿尔瓦雷斯。

阿根廷在本方半场这次“3打6”美妙至极,这都是拜法国队比赛强度提不上来所赐。卫冕冠军打到上半场35分钟,居然多次在局部防守人数完全占优的情况下,任由对手通过一脚传跑形成各种突破,打出教科书一样的反击案例,简直大失身份。

梅西只用了1秒钟时间处理球——脚弓一颠加上外脚背一拨,阿尔瓦雷斯立刻愉快地提速接球。请注意上图,阿尔瓦雷斯提速前,准确观察看到了麦卡利斯特的中路前插。他随后的决策和处理让法国人更难以获得良好的防守判断。

这张图看得更清楚,阿尔瓦雷斯接球前一直在看中路队友的跑位,他并没有持续提速,看到麦卡利斯特逼近中线以后,直接一脚传向广袤无垠的法国队半场。

事实上他可以选择加速突破,但是瓦拉内已经心急火燎地快速跑向自己,在“防内放外”的防守原则下,大高个儿肯定把小矮个儿往边线压迫,那还不如趁着传球视野和角度充分的时候来上一脚。

请注意上图,阿尔瓦雷斯传球之前身体有一个非常小的假动作:上半身突然前探、立刻停顿,脚下不停球直传瓦拉内身后。

此时阿根廷已经形成中线一带3打2的反击态势,巨大的收益说明进球只是时间问题。这场比赛内心羊驼奔腾的人当属孔德,他被针对已经不是第一次了,还要累死累活给瓦拉内铲屎背锅。麦卡利斯特和迪马利亚心领神会,拼命挂挡,四人之间的配合水到渠成。

迪马利亚本场比赛率先示范了挑射具有何等的收益,而且还是炫技一样的“推球”挑射。可惜法国队此后换上来的穆瓦尼不解风情。

阿根廷这次反击用五脚传递完成,梅西是最关键的那一脚,他的回撤不但吸引了瓦拉内上前,还通过分边给阿尔瓦雷斯,直接吸引孔德补向中路,最终迪马利亚“左倾”的战术变招再次获得丰厚的回报。

楚阿梅尼第一次参加世界杯,第一次打决赛,面对“怎样输出比赛强度”这个课题,的确欠缺经验,所以大佬们怎么做,我就跟着做。同样问题也发生在孔德、登贝莱身上,这是本文开头提到的第一个原因。但姆巴佩、瓦拉内、格里兹曼、拉比奥特都不是新丁,他们的个人能力足以兑现相等的比赛强度,却没有全力以赴,这是本文开头提到的第二个原因。

高卢军团的两次丢球过程中,两个原因被展现得“淋漓尽致”……得多么讽刺才能用这个成语。

回到开头所说,战术被动的局面下,除非自己的比赛强度超出对手整整一档,或者更多,才有可能化被动为主动。实际情况大家也都看到了。姆巴佩在进攻端和防守端都像走过场,登贝莱亦如此;格里兹曼除了防守梅西,几次对阿根廷关键传跑的判断和反应,都出现了严重不合理的选择,尤其是对麦卡利斯特的防守判断——不能因为对手看上去没什么名气就掉以轻心。能前呼后拥和梅西一起打进世界杯决赛的人,可能是虾兵蟹将,但脚一点都不软……

另外,梅西荣誉是拿够了,其他队友没有。“让卫冕冠军翻车”对阿根廷这些平民球员能形成怎样的刺激,是法国人始料未及的。

德尚对第二个原因把握得非常敏锐,换下登贝莱和吉鲁首先要解决战术失当的问题:也就是说,反扑已成定局,面对更灵活的阿根廷防守球员,吉鲁年事已高跑不动,一旦姆巴佩占据左路,他只能在中路当沙包,这样活动范围不够大,带不开对手后防线。登贝莱防守不力,进攻又不能把迪马利亚给压回去,就更不应该留在场上。

另外,前35分钟的比赛局面很明朗,“格里兹曼后撤”这一战术变招不具备通用性,尤其当斯卡洛尼使用迪马利亚“左倾”这一战术布置得到两球领先的巨大收益,“怎样防梅西”不再是第一防守要务,而是谁上来都要防,所以想要抹掉大劣势,必须果断变招。

这就是第三部分要说到的:应变和调整。

【第二部分完】

热点赛事
  • NBL

    香港金牛

    香港金牛

    08月22日 19:30

    江西鲸裕清酒

    江西鲸裕清酒

    NBL
    08月22日 19:30
    香港金牛
    vs
    江西鲸裕清酒
  • 阜新四国邀请赛

    辽宁

    辽宁

    08月22日 19:30

    卡塞雷斯篮球俱乐部

    卡塞雷斯篮球俱乐部

    阜新四国邀请赛
    08月22日 19:30
    辽宁
    vs
    卡塞雷斯篮球俱乐部
  • J联赛

    柏太阳神

    柏太阳神

    08月22日 18:00

    浦和红钻

    浦和红钻

    J联赛
    08月22日 18:00
    柏太阳神
    vs
    浦和红钻
  • WNBA

    菲尼克斯水星

    菲尼克斯水星

    08月22日 10:00

    拉斯维加斯王牌

    拉斯维加斯王牌

    WNBA
    08月22日 10:00
    菲尼克斯水星
    vs
    拉斯维加斯王牌
  • 解放者杯

    河床

    河床

    08月22日 08:30

    亚松森自由

    亚松森自由

    解放者杯
    08月22日 08:30
    河床
    vs
    亚松森自由
  • 解放者杯

    帕尔梅拉斯

    帕尔梅拉斯

    08月22日 08:30

    秘鲁体育大学

    秘鲁体育大学

    解放者杯
    08月22日 08:30
    帕尔梅拉斯
    vs
    秘鲁体育大学
  • WNBA

    明尼苏达山猫

    明尼苏达山猫

    08月22日 07:30

    亚特兰大梦想

    亚特兰大梦想

    WNBA
    08月22日 07:30
    明尼苏达山猫
    vs
    亚特兰大梦想
  • WNBA

    芝加哥天空

    芝加哥天空

    08月22日 07:00

    纽约自由人

    纽约自由人

    WNBA
    08月22日 07:00
    芝加哥天空
    vs
    纽约自由人
热门资讯